大树文学 > 穿越小说 > 穿越大明,我要逆天改命 > 第二百三十七章 靠谱
三大营的战斗力,是大明最强的,至少曾经是。朱兴明要的,就是恢复三大营的辉煌。大明山河依旧,大明江山依旧。

三大营在朱兴明的手里,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整顿。他们进行着一系列简单的近现代的军事训练,五公里负重越野、攀爬、跳跃,以及冷兵器格斗术。

其中,这些只是强身健体、战场保命的招数。其实在冷兵器时代,最重要的还是阵法的配合。

比如说,若是敌人人数占据优势,或者己方被包围的情况下如何突围。或者面对弓箭手袭击以及建奴骑兵的时候,士兵们的反应这是最最重要的。

如何在己方不利的情况下反击,如何让部队出现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溃散。如何在有利的情况下,最大限度的歼灭敌人取得最大战果。

这其中,领兵变化存乎一心。考验的,就是指挥官的能力了。

训练,三大营的将士,除了没完没了的训练,还是训练!

守城攻城战的运用,各兵营之间的配合调度。两支部队的整合,以及各防线之间的互相支援。匹夫之勇在军队中是不适用的,军队,更注重的是团体作战效率。

朱兴明直接摒弃了单兵作战的培养,因为他知道,在冷兵器时代单兵作战能力,明军是无法战胜马背上的清兵的。

只有有效发挥团体作战优势,以群狼之势围攻猛虎,满清再厉害,终究是人数有限。黄台极能打的,也不过十几万八旗兵。

而泱泱大国的大明,亿兆子民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了他们。前提是,你不能为求自保各自为战。而是要发挥团体作战的优势,步步为营互相配合,形成一张巨大的天网,进我网中者,皆为我所俘获。

单单训练还不行,训练只不过是纸上谈兵。要想真正的历练,还是得战场上相见。只是眼下条件不允许,朝廷没有这么多的钱粮和能力,将京畿固防的三大营调往边关,和满清打一下。

目前的首要目的是整顿,先把糜烂的三大营整顿成一支像样的军队。将来,再把他们轮番调到辽东,和黄台极干一架。只有经过战场的历练,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支虎狼之师。

当兵,要有不怕死的劲头,敢和敌人进行肉搏战。而每每辽东的明军,都不敢直面清兵的锋锐。一支能打的军队是战场上历练出来的,平日的训练再好,一旦面对生死关头,也难保不溃散。只有经历过沙场的洗礼,才能算得上是一支真正能打的军队。

朱兴明在京城训练三大营,同时实行淘汰制。对于那些德不配位,碌碌无为的将领,朱兴明下手好不容情,直接一杆子撸到底。

三十二个把总,九个千总、两个军营提督、一个总督,直接被撤职。什么时候你打仗不怕死了,才能累功而升迁。

将无威,如何领兵。与部下同甘苦,打起仗来不怕死,遇到敌情不慌乱。面对困境能用智计,这样的将领,是朱兴明喜欢的。

朱兴明在整顿着三大营,河南和山西那边却出事了。

李待问,作为朝廷亲派赈灾的两省总督,到了地方他受到了地方官员的处处排挤。这一点,李待问其实早有准备,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,山西河南两省的各州县要员,纷纷上书弹劾。

弹劾的内容都是千篇一律,李待问矫旨擅专。

何谓矫旨擅专,假托皇帝的诏命,擅自改变赈灾策略。一州的弹劾奏疏崇祯忍了,可多个州府甚至郡县,一起联合弹劾的时候,崇祯坐不住了。

乾清宫,崇祯将弹劾的奏疏甩在了桌子上:“李待问他想干什么!山西河南的灾民都闹到京城来了,他想干什么。二百万两。二百万两银子治理不好山西河南两地,好你个李待问,朕真是看错了人,怎么会用你么个糊涂蛋。”

崇祯身边的王承恩吓得一个哆嗦,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,王承恩深知崇祯皇帝的性子。万岁爷动怒的时候,就有人要倒霉了。

户部尚书李待问,皇太子朱兴明举荐,崇祯寄予厚望。结果,二百万两银子拿去赈灾,反而造成山西河南大量的流民涌进京畿周边。这让崇祯暴怒不已,又失望透顶。

有人说,崇祯多疑猜忌、刻薄寡恩。这还真不怨他,并不是崇祯多疑猜忌,他多疑就不会把整个辽东给袁崇焕一人。他刻薄寡恩,就不会屡下罪己诏,就不会在袁崇焕进京的时候,将身上的大衣摘下披在袁崇焕身上。

崇祯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太失望了,可以说是失望透顶。那些臣子,一个个被自己重用,然后寄予厚望的臣子,开始都是豪情万丈,把崇祯皇帝忽悠的一愣一愣的。什么高喊着建奴何足道哉,什么拍着胸脯震天响,五年可平辽。

我崇祯皇帝对你如此信任。甚至于,耗费整个大明的国力支持你辽东,就是希望你履行五年平辽的诺言。结果呢,黄台极反手绕过蒙古,打到了北京城下。

你还能说崇祯多疑猜忌,还能说他刻薄寡恩么。不是崇祯猜忌,也不是他寡恩。而是,这些臣子太让自己失望了。

无数的文臣武将,受到朝中内外一致称赞的臣子。等崇祯把肩上的任务交给他们的时候,他们往往却办的一塌糊涂。

就像是这个李待问,朱兴明极力举荐他。说这是个忠臣,不可多得的人才。甚至于,朱兴明亲自求情,让崇祯赏赐给李待问尚方宝剑。

二百万两银子,就算是扔进黄河,也能听个响。结果,扔进了山西与河南,非但灾民问题没解决,反而造成大量的流民从山西河南,一路涌进了京城。

于是,山西河南两地州府衙门,纷纷上书弹劾李待问。说是朝廷拨付的二百万两银子,各州县衙门毛都没见到,李待问矫旨擅专,以至各地流民不断涌入京城。

看着桌子上一份份的弹劾奏疏,崇祯皇帝愤怒透顶,又失望透顶。

王承恩有些肝儿颤,但还是大着胆子,跟崇祯说道:“陛下,恕老奴斗胆多一句嘴。太子殿下当初极力推荐此人,想来李大人是有些本事的。说不定,他是有什么苦衷,不如、不如,咱们请太子殿下前来,一同商榷一下。”

朱兴明,听到王承恩这么一说,崇祯皇帝立刻就不说话了。这个皇太子,还是非常靠谱的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